相信不少鸽友都有这样的困惑:自家在地方赛上飞得风生水起的鸽子,一送进公棚,成绩立马“哑火”,连归巢都成问题。这到底是咋回事?难道是血统不行?状态不好?其实,问题很可能出在一个大家容易忽略的地方——体型结构。
虽然地方赛和公棚赛都是比谁飞得快、定向准,但两者的“玩法”可大不一样。简单说就是,地方赛靠“喂粮”能飞下来,公棚赛靠“底子”才能扛得住。尤其是在今年各地秋赛普遍难飞的大环境下,仅靠临时加料已难以奏效。
打地方赛,尤其是500公里左右的中程比赛,咱们完全可以“精准投喂”——赛前几天加料,晚上还能塞个50克、60克粮食,把能量拉满。这种情况下,哪怕鸽子骨架小一点、体型短一点,体型有一些小缺陷,只要粮食顶住,也能勉强飞回来。
但公棚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公棚统一喂食,每羽鸽子每天就30多克粮,根本没法像家里那样“开小灶”。这时候,如果还用地方赛那套标准去挑鸽子,问题就来了——能量储备跟不上,耐力撑不住,飞到半路就“掉队”了。
所以,想让地方赛场上的好手成功转型成公棚战将,体型就得提前调整。理想的做法是适当“拉长”体型,优化骨架比例,让它更适合中距离飞行。这不是说血统不重要,而是在已有良好定向能力和归巢本能的基础上,再给它一副好身板。要知道,公棚竞争更激烈,不同赛线对体型的要求也不同。
举个例子:一只鸽子在家吃50-60克粮就能轻松飞完600公里,那在公棚只吃30多克的情况下,飞500公里自然游刃有余;可要是它本来就是飞400公里的身形略短的鸽子,就算你拼命加料也只能勉强应付地方赛,一旦进了公棚,能量受限,短板立马暴露。
说到底,公棚拼的是鸽子自身的“硬素质”,体型结构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当你处在初次参加公棚赛的情况下,事先可以根据目标公棚历年常飞的体型特征以及赛线情况等,来判断自家地方赛实战鸽是否真正适合公棚参赛。虽然血统决定上限,但体型上的短板同样会限制发挥。
缺陷少一些,胜算就会大一些,所以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再去参赛。也先别急着换血统、调配对,不妨好好看看它的骨架和体型——是不是真的适合公棚的节奏?把体型调对了,再配合科学训放,说不定它到了公棚也能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