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公棚实战定胜负,好鸽子是赛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所以,我们判断一羽“选手鸽”好坏的最硬核的标准是什么?不是血统书,不是拍卖价,也不是眼砂多迷人——而是它能不能在公棚赛场上归巢,进不进得了奖。
当在真正的赛场面前,什么名家名系、名血后代......所有光环都该褪去。所谓“好鸽”与“次鸽”,看似主观,实则有据可循。虽然每位鸽友对“好鸽”的标准略有不同,但到了公棚赛场,标准只有一个:能进奖。其余一切,皆为浮云。
我想真正值得一个鸽舍骄傲的,拥有多少名家名系,而是能拥有能够稳定作育出公棚奖鸽的好配对。尤其是那些虽未夺冠,却能稳稳进奖的实战系。它们或许没有站上最高领奖台,却用成绩证明了家族的整体实力与遗传稳定性。而持续产出这样的优质选手,才应是每一位鸽友的核心目标。
因此,在淘汰环节,必须做“抛血统,弃价钱”。哪怕它是某某铭血之后,哪怕它曾花去你数万元,只要不具备参赛潜力,就只有一个结局——淘汰。留,是因为它有用;杀,是因为它无用。
令人不解的是,每年都有人把淘汰鸽拿去售卖。我想问既然被列为淘汰,说明它既不适合作种,也不适合参赛。这种鸽子转手卖出,再包装一下,等于把“淘汰品”转变成为了“潜力股”。而很多普通鸽友寄希望于这些名系所出的淘汰鸽,以为自己捡了大漏,甚至想借此想打场漂亮的翻身仗。可试问,真正捡漏成功的又有几人?
现实很残酷。想想每年多数精兵参赛的实战鸽舍,每棚仅交3-5羽,全年能在某个公棚获奖1-2次,就已属上乘水平。这背后,不外乎是长期投入的结果。而一些人抱着捡漏的心态,盲目迷信名家淘汰鸽,最终换来一次次失望。或许它们可能来自你最引以为傲的铭血家族后代,再加上作育出来的幼鸽一眼望去毫无破绽。于是乎,你满怀信心送去参赛。
但很多问题,恰恰藏在看不见的地方。它为什么会被淘汰呢?是定向能力差,还是抗压能力弱,又或是基因中的缺陷,这才被名家淘汰。那么,一旦这类鸽子的后代被送上赛场,结果会如何?不言而喻,有些在早期训放中便杳无音信,沦为“天落”。或到比赛中后期,鸽子短板显出,迟归甚至不归。
要知道,如今多数公棚在100公里左右才正式收费。若你的鸽子在此之前丢失,损失尚小;若在收费后丢失,更是白白交了学费。而一些经验不足的鸽主,往往无法识别其短板,误将其后代投入赛事,结果非但没成绩,反而拉低整体表现。
当然,也有因引进名家淘汰鸽从而受益者,但我想应该占少数。建议大家在买之前,务必问清来源,慎重引进。切记在挑选幼鸽交公棚前,一定做到严筛选、严淘汰。宁可错杀,不可错放,从根源上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另外笔者再补充一点,此前听过一位名家专访,他建议刚下窝的幼鸽,不要急着给过多的营养品,小心补过头,反而会影响你对幼鸽真实活力的判断。此言,本人亦深以为然。盲目投喂,不仅会掩盖真实状态,更会让幼鸽呈现出一种“虚高”的健康假象,无异于“揠苗助长”。
最后来说说那个总被人挂在嘴边的字——“运”。常有人说:“打公棚靠运气。”也许你曾靠运气进过一次前十,甚至撞上冠军。但你能年年“昙花一现”吗?根本不可能。所谓的“好运”,从来不是凭空降临,而是建立在强大的血统家族、科学的管理方式、丰富的实战经验之上。没有这些,运气连敲门的机会都不会给你。所以,引进种鸽一定要慎重,切勿抱有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