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出的鸽子赛绩更猛?真相来了

2025-08-30 06:13:23.0   (1080次)  作者:养鸽三六九

育雏环节的重要性不用谁多说,每个养鸽人在这个环节都是慎之又慎。而季节,正是影响赛鸽育雏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少鸽友在育雏过程中,可能会对不同季节育出的雏鸽品质、繁殖规律等存在疑问,今天就结合一些经验与书本知识,和大家详细聊聊赛鸽育雏与季节的那些事儿。

首先,我们得先了解种鸽的基本繁殖情况。6月龄的种鸽就进入生理繁殖期了,正常情况下,一对种鸽一年能繁殖7-8窝,要是不孵蛋育雏,能繁殖12-14窝。但实行鳏居制(或寡居制)的鸽舍,为了优生优育,每年只在春季繁殖3窝蛋,最多让它们自己孵、自己喂1-2窝。而且育种期间,种鸽饲料的粗蛋白含量不能低于16%(20%以上就是高蛋白饲料),代谢能要在11.72兆焦/千克以上。

整个繁殖期,得根据种鸽繁殖频率、是自己孵喂还是请保姆鸽代劳等情况,调整营养供给,尤其要保证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水和保健砂的日常供应,这样才能保证种精、种卵的品质。

接下来重点说说育雏与季节的关系。家鸽除了秋季换羽时会停止产蛋,一般一年四季都能生蛋孵化,有些鸽系在饲养管理好的情况下,秋季换羽期停蛋也不明显。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春季是鸽子衔草筑巢、繁育后代的黄金季节。

不少鸽友觉得早春育出的鸽子羽毛像丝绸一样又薄又密,其实这是个误区。鸽子羽毛质地分粗毛和细毛,首先由先天遗传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性状决定,然后才和育雏季节有一定关系,当然也离不开亲鸽(主要是雌鸽)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

还有鸽友认为春末夏初孵出的鸽子发育快、体型大、骨骼硬朗,这其实和饲养的鸽系以及个人偏爱有关。要知道,骨骼紧凑硬朗是好事,但体型大对赛鸽来说未必好,体型大爆发力强,可飞翔耐力可能比不上小体型的鸽子。

种鸽的自然繁殖规律会随季节变化而不同。一般从春天开始,繁殖能力逐月提高,2月中旬-6月份是繁殖高峰期,也是繁殖黄金阶段。像亚热带、温带地区,7-9月份已经是酷暑高温,不适合育雏,但鸽子的繁殖性能不会因此下降。除了换羽期,鸽子繁殖性能在每年12月到第二年2月是最低谷。

繁殖期最适宜的气温是15-25℃。7-9月份高温期间育雏,亲鸽会多喝水自我调节,但雏鸽脱水(皮肤发红)的比例会增加。另外,气候异常对雏鸽品质影响很大,连续阴雨、光照不足、温湿度偏高时育出的雏鸽,品质通常最差。

到了9月份初秋,鸽子一年一度的换羽高峰来了,但这时候繁殖性能不一定会明显下降。大概到10月份,随着换羽进入新羽生长高峰期,大量能量和营养素要供应羽毛生长,繁殖力才会下降甚至停顿。

我们培育赛鸽,目标是培养“运动员”,所以一般赛鸽在换羽期前,就提前停止繁殖育雏了,更不让它们自己喂雏。而且,当年新羽毛质量的好坏,会决定第二年比赛成绩。对于下一年要参赛的主力赛鸽,鸽主绝对不能在秋季再让它们承担哺育雏鸽的额外负担。​

从赛绩资料统计能看出,每年春季育出的雏鸽赛绩最好,10月份育出的雏鸽赛绩最差。分析原因,一方面春季孵化出的雏鸽数量多,冠军等优胜鸽自然也多;另一方面,10月份育出的雏鸽,不管参加春赛还是秋赛,时间都很尴尬,处于“前不着店、后不着站”的情况,所以最好避开10月份育雏。

当然,要是遇到“蛋千金”的黄金配对或者珍贵品种鸽,鸽主实在不想放弃,这时候可以找保姆鸽代孵。

对于实行寡居制和鳏居制的鸽舍,肯定会选择在春季育雏,这是最佳模式。就算是没实行寡居制的鸽舍,通常在秋季换毛期开始后也不再育雏,就算种鸽还继续产蛋,也不让它们自己孵化喂雏,而是采用连续短期间歇孵假蛋的方法,让种鸽充分休息,这样才能培育出品质好、健康的赛鸽。​

最后还要提一下,雌幼鸽性成熟比雄幼鸽早,多数鸽友认为幼鸽最适宜的配对初产期在5个半月龄到6月龄,6月龄后开始育雏繁殖比较好,过早配对或者强制配对,都会影响育种繁殖性能。​


文章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