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回国就来打卡,守着七百羽鸽子的老何,守的还有童年回忆》
潮新闻见习记者吕惟伊
杭州博物馆对面的半山坡上,暑气蒸腾。
鸽舍旁的铁网被烤得发烫。
何金甫和他的七百羽鸽子,正经历着这个夏天最严酷的“烤”验。
何金甫是杭州吴山鸽舍的看守人。过去二十六年,他几乎每天与鸽子为伴。
高温下,他穿梭在鸽舍中,用汗水守护着鸽子的健康,也守护着孩子们与自然亲近的这份快乐。
烈日下的鸽舍“大养护”
“这种高温天,最怕鸽子得呼吸道疾病。”
8月11日下午1点,阳光毒辣,记者见到何金甫时,他正守在鸽舍,额头上满是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已经湿透的领口上:“早上买两个西瓜,剁碎了给它们吃甜汁。西瓜性凉,鸽子们吃了就不容易生病。”
何金甫这天的工作从早晨七点就开始了。为了避开正午的酷暑,他要趁着清早气温还没飙升,先给鸽子喂食、换水。
高温天养鸽,对何金甫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我这里的鸽棚是用铁丝网围起来,要让风吹进去通风。”何金甫边说边把拌好的玉米撒在地上,数百只鸽子扑棱翅膀的声音惊起一阵风。它们亲昵地围在“鸽司令”身边啄食着玉米,发出愉悦的咕咕声。
高温,鸽舍清洁是重中之重。
“天热,粪便容易发酵变质,必须每天清理。”何金甫指着角落里堆放的麻袋说,这些鸽粪可是好东西,附近有些种地的会过来拿,我们就免费送。
四十多年与鸽子的不解之缘
从十七八岁时开始养鸽,到如今把鸽舍当成家,何金甫与鸽子的缘分已经延续了四十个年头。
二十六年前,因为吴山广场需要有经验的人管理鸽子,他便接手了这个鸽舍,一干就是这么多年。
他几乎没雇过人,无论刮风下雨,几乎每天都要来鸽舍,“下雨天、天冷了也来,只要天气不是太差,得把鸽子放出来让它们透透气。”
何金甫养了六七百羽鸽子,信鸽有大概200羽。他指着屋脊上站的一排鸽子说,“信鸽胆子小,不太肯下来,在上面观望。但它脑子好使,能从很远的地方飞回来,景观鸽要是到外面去放飞,就回不来了。”
每只鸽子都是他的“心头宝”。“小孩子过来玩,有时候会说这只好看这只不好看,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现在这个季节鸽子正在换毛,要换到11月份,新毛长出来才厚实,能保暖,到时候就都漂漂亮亮的了。”
孩子们的童年回忆
陆续有家长带着孩子过来喂鸽子。
“一包饲料五毛钱。”何金甫指着门口小亭子边挂着的告示牌,“周末来的人特别多,今天工作日人少,也有几十位。”
何金甫谈起他的养鸽子的心得,“晚上给它们吃饱,白天散养着,平时吃点游客喂的玉米就行。”一只鸽子一天差不多吃一两粮食,六七百只鸽子一天就要准备六七十斤玉米和豌豆。这些“口粮”都是他打电话让人送过来的。
每三个月,何金甫都会买疫苗放在水中,确保鸽子健健康康的。
何金甫的鸽子很亲人,孩子们在青石板道上跑来跑去,鸽子们就围着孩子散步,偶尔一只蹭着孩子的肩膀飞起来,引起一阵惊呼和欢笑。
“我是我妹妹带我来的,几个月前她来春游的时候去了观音庙,刚好路过这边看到了喂鸽子的地方。周末我们出来走走,她就带我来这里了。”一位女生告诉记者。
何金甫说,这里有很多孩子的童年记忆,“有些去国外了,每次回来都要过来转转,他们三四岁就来这里喂了,现在都20来岁喽。”
在钱江晚报资料库,记者找到了2006年9月1日的一篇报道。
那天,有读者说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广场的鸽子和杭州少儿公园的鸽子都转移到吴山上了,“鸽仙”何金甫养着它们呢。
沿吴山广场旁的小路而上,山路上偶尔能见到几根白色的羽毛,上到山腰,先听到扑腾扑腾的声音,随即就看到肚子圆鼓鼓的鸽子摇摇摆摆地在雨棚下觅食。边上的椅子上坐着一位中年男子闭目养神。
他就是何金甫。
当时的报道称:何师傅在杭州养鸽圈里小有名气,所以少儿公园就很放心地让300只鸽子“转会”到他门下,由他全权管理。
如今提起这事,何金甫只是笑,他喜欢养鸽子,也爱鸽,能这么多年干一件自己喜欢的事,他自己“也是蛮欢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