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鸽子,玩到最后,玩的是家族,是血统,别的都是浮云。”这是陈亚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从八岁开始养鸽子,一直坚持到现在。31岁那年,他第一次去欧洲引种,最大的感受就是:“启发太多了。”彼时,从阜阳地区来说,整体赛鸽文化相对落后。
而如今中国鸽界早已今非昔比。随着引种渠道越来越多,这些年很多鸽友大批量引进国外的鸽子,现在中国鸽子的品质已经提升很高一个档次。尤其是对比十年以前来说,那一趟,他只觉“启发太多”——不是看几羽好鸽的震撼,而是整个理念的颠覆。也正是由于引进的好鸽子越来越多,国内信鸽赛事也越来越激烈。
谈到个人引进鸽子的经历,他提到:“在零几年的时候,我就买了欧洲买鸽子,当时才20岁出头,当然不是直接去欧洲买的,而是从台湾以及其他渠道买回来。刚养鸽子的时候,养的什么天落鸟,像北京、南京、上海的天落鸟,也不知道是什么血统,反正看着好就配。”
慢慢地,他的养鸽理念开始发生转变,看了很多杂志,才知道鸽子是有家族,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从零八年后,他从鸽市上买了很多台湾、比利时的鸽子,后面马上就把家里所有的鸽子都淘汰了。也正是从那时起,他的鸽舍开始在全国赛场上斩获佳绩。
之后,他结识了台湾的林基生老师,林老师说:“强鸽一定要先强种。没有好鸽子,作育一大堆鸽子都没用。如果你有好的种,作出两对就足够了,精兵强将不在多。这句话,我记了二十年,品种、血系太重要了。”
回头看中欧信鸽文化的差异仍旧存在,有些旧观念没有太大改变。欧洲鸽友以家族为核心,以育种为目标,成绩是检验血统的最重要标准,而外形只是锦上添花。而很多人养了那么多年的鸽子,还是走不出这个误区,很多人执着于“板正”的外形:尾巴要收得紧,耻骨要闭得严。
而陈亚军直言:“冠军鸽子里,尾巴散、耻骨松的多了去了。关键在脑袋——定向能力强,飞得准,那才是真本事。”再看看欧洲很多大铭鸽“丝丝”、“艺术家”、“克拉克”的爹等等,很多鸽子长得特别丑,国内很多人玩的还是这些鸽子的后代。所以,鸽子玩的还是一个家族。我也一直跟大家说,鸽子要看上半身,不要看下半身。”
头脑是最重要的,尾巴大点、耻骨松也照样飞冠军。头脑不聪明,长得再漂亮也白费。鸽子飞的就是定向准,身体结构只是起到一定的辅助性作用。鸽子只要有一个基本身体条件,想要飞得出彩,更多靠的是家族和血统。当然身体条件也不能太差,尾巴散的很、耻骨太开的也不行。
从多年的配对经验来看,他认为,两只太完美的鸽子是很难生出好鸽子,反反复复做了很多试验得出:好鸽子大多都是互补做出来的。欧洲一些顶尖配对,像杨·胡曼斯“哈利”的父母、文斯特拉早期的“达芬奇”X“特殊灰”,还有很多世界名鸽都是相差互补出来的。好比“夏拉奇”,也就是威利·丹尼斯的公鸽子体型偏大、尾巴偏散,但母鸽子是高腔满肉,体型非常完美。
他也提到:“那会到欧洲去,基本上世界名鸽,都看了个遍。那些黄金配对,要么就是母鸽子大散、公鸽子就小紧;反之公鸽子又长又松,母鸽子特别紧凑。很多都是一个一般的配一个特别漂亮身形的,两个超级完美鸽配在一起的很少。”
再比如考夫曼买了一只“全国波加查”,陈亚军买了“全国波加查”的父母鸽,“全国波加查”的妈妈很漂亮、体型标准,但它的爸爸却长得很丑,没有肉全是骨头。那会拿在手上还在喘,是一只干瘦雄,看起来就不健康。这只雄鸽到家没几天就死了,起初他以为是呼吸道感染,结果喂了两天药就死了。
反观“新好花”的爸爸,身体硬朗又漂亮,妈妈就是又软又丑,它俩在一块生了一个全国鸽王冠军。假如它要是配了一只漂亮雌,可能还飞不了这么好,鸽子真的要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