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已至,福建地区的夏赛也如火如荼的开展中,各个鸽会都集结精英,想要在晴朗的蓝天下大展宏图。不过,就目前的赛事情况看来,福建夏赛整体呈现出低分速、低归巢的现象。大批量的失鸽让人不禁怀疑,这究竟是赛鸽,还是赛天气?
先来看一组数据:
6月19日早6:00,丰泽北四关台州站开笼,共司放2206羽赛鸽,空距485公里,截至6月24日早九点,共归巢600多羽,冠军分速938米/分,归巢率不足三成;
6月21日早5:21,福建莆田赛鸽俱乐部预赛开笼,空距365公里,共司放3096羽赛鸽,截至6月24日早九点,共归巢1200多羽,冠军分速882米/分,归巢率四成;
6月21日早6:00,福建泉州市泉港区实华赛鸽俱乐部第二关开笼,空距408公里,共司放1987羽赛鸽,截至6月24日早九点,共归巢800多羽,冠军分速889米/分,归巢率四成;
为何会有这种低分速、低归巢的现象?这与福建夏季特殊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福建沿海盛行东南季风,加上梅雨季的影响,赛线沿途出现持续性6-7级侧逆风,再加上35℃以上的高温,形成了“蒸笼效应”。武夷山脉抬升导致闽西北赛线频繁出现局地强对流,再加上短时强降雨,能见度骤降至500米以下。
沿海赛线出现的西南急流,迫使赛鸽飞行高度压缩至800米以下,加剧体能消耗。这种复合型恶劣气象导致赛鸽需频繁绕飞雷暴云团,实际飞行距离普遍超出空距15%-20%,大量个体因脱水及电解质失衡中途迫降。
为何福建地区会对如此艰难的夏赛推崇备至?也许在“爱拼才会赢”的价值观下,鸽主们普遍认为只有最强壮的鸽子才能在恶劣条件下生存,唯有艰难的赛事才能证明赛鸽的价值。但人为在高温、高风险环境下开笼,这比拼的还是飞行能力吗?